用户登录    注册新用户 关闭

找回密码

手机用户推荐选择

下载杏吧APP 看片更便捷

回到山溝去種田

二子從周

網遊小說

“老天爺!妳是不是要這樣玩我!”
把車停在三D魔幻城市大渝州的濱江大道邊,看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980章 舞與歌

回到山溝去種田 by 二子從周

2019-1-17 21:32

  各地來走親戚的青年男女,與本寨人壹道,裏三圈外三圈地圍著跳起舞來,最外壹層圍成大圈的蘆笙在吹奏歡快的樂曲。
  美麗的羽毛在飄舞,炫目的銀飾在閃耀,腳步和手掌在翻飛,年輕的面龐在歡笑。
  阿音和李君閣也在其中忘情地舞蹈,兩人不時對望壹眼,眼神裏都充滿了柔情蜜意。
  老人們都提前退場了,這裏成了年輕人們歡樂的海洋。
  這場舞蹈持續到了半夜,兩人在回去的路上,聽見遊方場周圍樹林裏已經響起了清亮的歌聲。
  這就是年青男女們唱歌訴情的時候了,剛剛跳月時相中的意中人,現在和寨子裏的其他同樣情況的小夥伴,三三兩兩地邀約到壹起,通過歌聲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意。
  所唱的歌詞內容包羅萬象,有贊美對方的,有借物抒情的,有打情罵悄的。
  阿音壹路走,壹路仔細地聽著,突然笑道:“喲,這隆安寨來的小夥子不錯。”
  李君閣笑道:“怎麽就聽出來不錯了?”
  阿音笑道:“這小夥子唱的是古歌,他在用古歌裏邊描寫自己祖輩的歷史的部分來介紹身世。”
  李君閣說道:“哎喲那就是名門之後了!”
  阿音笑道:“這樣的青年就更討女孩子們喜歡了,因為這歌肯定是得到了父輩們口授,有壹定的家族淵源,屬於寨子裏社會地位比較高的家庭。”
  壹路往上,除了遊方場的歌聲,寨子裏邊也有,不少男聲在苗家木樓的房後窗下唱歌,這就是看上懸天寨裏的姑娘了。
  姑娘們也在用歌聲回應,除了年輕男女的歌聲,家裏的老人壹點聲音都沒有。
  不過李君閣敢向蝴蝶媽媽保證,老人們肯定沒睡,都在豎著耳朵偷聽呢,只不過是在裝著沒有聽見,任由孩子們鬧到天亮。
  因為他們和他們的父輩們,當年也是用這種方式選中自己的意中人的。
  他們的戀愛觀,的確比漢族在傳統上還要開放、坦然,也更加的浪漫,健康。
  今夜翻過,十六日的清早,各家各戶的主人帶舅家客人去砍楓樹。
  要砍的楓樹是早就種下的,壹輩輩種下來,每家都有好些棵。
  用作鼓藏節的樹,其實很早很早就已經選好了。
  選好了的楓樹上面都做著小十字記號,因為楓樹也不是隨便就能選定的。
  音爸爸給李君閣講解了選楓樹的壹些禁忌,作為制造砍牛架的楓樹,必須是由種子生出來的。
  也就是說,像李家溝鵝蛋金荔枝樹那種高枝繁育的,嫁接的,壹棵都不合格。
  另外被砍過之後重新發的樹不要。而且選樹必須要選發兩枝椏或三枝椏的那種。
  苗家重舅,前去砍楓樹做宰牛架的人們,他們大多是舅家的客人。
  選樹有規矩,砍樹同樣的有規矩,音爸爸先砍三斧頭,再交給舅舅們來幫砍,這也是壹種古老的傳統。
  讓人好奇的是,在砍樹之前,還要用麻繩將壹條小幹魚綁在被砍的樹椏底部,砍完之後小魚還壹直留在樹上。
  看著那只小幹魚,李君閣又想起了育爺爺,家中的女性親戚,還有祭司們頭上的小幹魚,結合這發杈的楓樹,小幹魚的意義越來越明了了。
  舅家、魚、發杈的樹,這些都暗示著壹對人口興旺的祈求。
  山塘後邊的楓樹林子裏,今天熱鬧非凡,四百多戶人家都在這裏砍樹。
  祭司們非常繁忙,在砍樹之前,他們還要帶領著各家人,對著楓樹念誦壹段祭詞。
  楓樹被砍倒之後,加上頂端的那些樹椏,兩位舅舅就地將它分成了六節。
  音爸爸則去選擇了另外壹棵樹,砍下了壹些帶樹葉的枝椏回來。
  大祭司解釋說,這種數叫“都塞”,是用來蓋住做好的砍牛架的。
  這讓李君閣想起了漢家祭酒所用的包茅,糅玉所用的蓍草。
  禮不可輕廢,儀式感,就產生於這些帶有特殊性的細節當中。
  後山之上,整理出了壹大片的坡地,叫旋牛塘。
  為什麽不利用寨子下面的大廣場,老癟爺介紹說拉牛旋堂的儀式之後,還有壹個兜土的習俗,大廣場是花崗石鋪就的,幹不了這個。
  十六日這壹天又有個轟動全寨的大儀式——拉牛旋塘。
  這個儀式標誌著鼓藏節開始進入了高潮。
  旋牛塘周圍人山人海密密麻麻,外圈的山坡上,站著的大多是觀禮的女性,內圈的大多是男性。
  女性是不能親自旋牛的,畢竟這東西身大力沈,男人都需要七八個才應付得過來,不過她們可以在旋牛前後的遊行隊伍裏參與。
  上午吃過飯,兩位舅舅和李君閣便來到牛欄前,將壹些稻草撚成繩子,穿過牛鼻子將牛拉出來。
  這是兩頭雄健的大牯牛,壹身皮毛油光錚亮,肌肉走向在皮膚下清晰可見。
  音爸爸在牯牛的角上分別掛上了阿音祖奶奶的花鞋,還有懸天鷂子祖祖的手槍,標示兩位受祭者的身份。
  李君閣放眼看去,各家各戶都在自家的祭牛前忙活。
  苗娃還有好些阿音親戚家後生也過來幫忙,不光自己家,每頭大牛身邊都聚集了七八個人。
  蘆笙隊早已等在那裏,也許是拉牛旋塘儀式分外隆重,帶領蘆笙隊的人已經換成了那位經驗豐富的師傅。
  祭司們在隊伍前站立,等待旋塘這壹刻的到來。
  祭祀的多是新近去世的人,父親、母親、爺爺、奶奶,甚至兒子、女兒,這些人的音容笑貌依然停留在人們的腦海裏。
  正因為這樣,在拉牛旋塘這壹儀式過程中,有壹些很特殊的表演。
  十二點正,放鐵炮的人在隊伍前放了壹聲大炮,隊伍便開始向旋牛塘走去。
  扛鼓藏旗的人走在最前面;
  然後是排成縱隊吹奏的蘆笙莽筒隊;
  育爺爺在兩個寨老的攙扶下緊跟在蘆笙隊的後面;
  其後是家裏的女性親戚們。
  這些女性是家裏輩分地位較高的,她們空著手,五六個人壹排,形成壹個方陣。
  祭司們則走在她們的後面。
  兩個舅舅壹人牽著壹頭牛,李君閣和苗娃等人壹起將它們圍著,幫忙壹起趕牛。
  在牛的後面,是盛裝的其余女性親戚們,其中壹些用竹竿挑著新衣服新絨被。
  舉著鳥銃的音爸爸也在其中,他還不時地比劃著動作,以顯示玄天鷂子祖祖的威武。
  緊跟著是第二家,第三家……各家的隊伍,壹時間排成了壹條長龍,圍觀的人或者跟隨,或者上坡,或者上樹。鞭炮聲此起彼伏,人群歡呼喝彩,端的是熱鬧非凡。
  來到旋牛場,隊伍開始繞著四周轉圈,四方歡聲雷動,這就是老癟爺所說的“旋塘”了。
  轉了兩圈後,有人從壹邊早已挖好的壹個泥巴坑裏抓來壹把泥巴,抹在牯牛的背上,從尾部壹直抹到脖子。
  另壹個人則抓了壹把大米,順著泥巴的方向從尾部到脖子灑在牛背上。
  同時,等候在這裏的苗嬸將壹對項圈分別戴在兩個牛角上,再用壹塊布將這對項圈綁在壹起,另外還在牛頭上纏了壹只小幹魚。
  完了之後,獵戶叔用壹塊緞子蓋在牛背上,便將牛拉回牛欄,阿音家的旋塘儀式便算結束了,後邊另壹家的牛又接著開始。
  李君閣也終於有時間觀摩起其余家庭的旋牛表演。
  在旋塘隊伍中,每壹家都會有壹個人,攜帶著被祭祀人生前所喜愛的物件。
  比如他喜歡狩獵,就扛壹支槍;喜歡養鳥,就用細竹竿子挑壹個鳥籠;他喜歡捕魚,就有壹個人表演撒網;喜歡做木匠,就由壹個人挑著鋸子、刨子等木匠工具,這是懸天寨鼓藏節最具特色的壹個儀式了。
  在牛背上抹泥土,是希望土地豐饒,撒大米,是希望五谷豐登。
  壹家壹家的,延續了好長好長的時間。
  每壹家的程序都壹樣,不同的是各家的表演者,扛鳥籠,挑衣物,挑紡具的不用說了,只能跟著走,沒有更多的動作。
  拿農具、禾把、戴漁簍背漁網的,那就還要表演相應的動作,而每到這樣的時候,旋牛塘上就會迎來壹個小高潮。
  所祭祀的親人如果是壹位武術愛好者,那就熱鬧得不能看了,喝彩聲如同暴雨般席卷整個旋牛塘。
  拉牛旋塘在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中進行了四個多小時,然後才漸漸地平靜下來,懸天寨人又在開始準備著下壹個儀式。
  牛重新在牛欄集中起來,整個隊伍移到了那裏,將牛欄圍得水泄不通。
  整個牛欄只聽到人聲鼎沸,鞭炮隆隆,少女們在蘆笙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育爺爺左手執刀,右手拿著青草,帶著所有的人群圍著牛群跳圓,後面緊跟的是壹位挑著飯簍、米酒的寨老,他是第二鼓藏頭,苗語叫“戛雄”,這個儀式意為展示祭品敬奉祖宗。
  跟在第三位的是大祭司,他頭上的小魚幹最多,壹邊念念有詞,壹邊將酒噴灑在地,意為驅惡避邪。
  牯牛在眾人的推搡下不停地在圈內打轉,壹是為了向祖宗展示,二來也是讓旁觀看壹看自家祭奉的牯牛是多麽好。
  在此過程中,各家的鼓藏旗也集中過來。
  苗族就是用這種繡滿圖騰的聖物來招喚祖宗英靈的。
  幾百戶人家就有幾百個旗幡,並由自家的男人舉著祭祖。
  旋牛完畢,將牛重新安頓到牛欄之後,各家各戶,加上各村各寨的代表,幾百人的祭祖隊伍在蘆笙、號角和鞭炮聲中,尤如出征的軍隊,浩浩蕩蕩地開往剛剛被牯牛們踩平了的旋牛塘。
  按祖訓女方不準進場參加招魂,因此四周山上的人更多了,密密麻麻站滿了本家女性和看熱鬧的親戚朋友。
  幾萬人圍觀的場面浩大而震撼,沖滿了莊重和神秘感。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