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崇祯大帝

檀芸

网游小说

眼下已是崇祯十七年二月。
正值春季。
但被风沙肆掠的紫禁城没有半点春日 ...

杏书首页 我的书架 A-AA+ 去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手机

             

第五百八十四章:大明教育发展之概况

大明之崇祯大帝 by 檀芸

2019-2-15 17:12

  自崇祯二十五年开始,大明人才选拔有五种方式:科目、学校、荐举、铨叙、考选。
  但科目与学校其实是为一途,而荐举非常例,铨叙不过是官员内部之考核。
  因而,到现在,大明一等公民要跻身统治阶层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科举、一种是考选。
  科举即传统的读四书五经习八股文章,走举业之路进学走乡试会试殿试然后做官。
  而考选则是大明新式教育诞生的选拔方式。
  小学升中学再升大学,每升一级需考选一次,因入小学没有门槛,而中学和大学名额皆数倍于乡试取进士会试取贡士之数,所以通过考选成为官员几率更大。
  初始,大明学子依旧热衷于科举之路,但渐渐发现走科举之路想做官简直难于登天,因而大多数不得不转而进入新式学堂。
  而因为科举之名额少且首重儒家经理之学,因而官宦书香世家的科举之垄断更为严重。
  最终,越来越多的学子不得不选入新式学堂,等到了崇祯三十年,新式学堂的新式教育已成为大明基础教育之主流。
  再加上,科举与考选两种途径跻身入举人进士后并没有明显的政治待遇差别。
  甚至新式教育毕业的士子更容易进入热门的衙门担任要职。
  譬如户部首选京师大学堂的钱法科高材生为观政主事等官,吏部则首选京师大学堂的政治科高材生为观政主事等官。
  礼部则首选师范学堂等高材生,工部等则首选大明工业学堂的高材生。
  大元帅府则主要是向大明陆军军事学堂以及大明船政学堂任用军官生,同时还在第一批大明重点大学堂如京师大学堂、大明工业学堂设立军官生培养基地,也会吸收一些专业性人才进入大元帅府核心机构工作。
  甚至有可以直接一毕业就住在大明紫禁城乾清门的,每天可见到大明皇帝陛下不下五次。
  而科举出生的举人依旧等靠运气等吏部选官,科举出生的进士一开始也会有一大半进入翰林院修史编纂,也有选入大明高等学堂乃至大学堂担任国文教授的。
  但要想进入大明帝国统治核心部门则很难,原因无他,他们只会写八股文已经无法适应管理一个工业化的大明帝国。
  帝国顶层不再重视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只当学术领域的史学家、经学家养着。
  使得很多人开始摒弃科举之途,从一开始便进入新式学堂之路。
  甚至,渐渐地,在京师大学堂与大明陆军军事学堂、大明船政学堂、大明工业学堂、京师师范学堂毕业成为士子最高的荣耀。
  帝国统治者也首重这几所学校毕业的高材生。
  再过五年,内阁正式取消了数百年之久的国子监机构,学校选贡制度也已取消。
  等到崇祯四十五年,科举制度也被取消,儒家之学只被列为大学一科目而已,初始还是比较热门的科目,毕竟天下儒士还是很多的。
  但是后来随着儒学毕业者从业范围窄也渐渐落为冷门科目。
  京师大学堂之钱法政治、大明工业学堂之机械化工、京师师范学堂之思想礼法乃最热门之科,高官与富商大多出自于此,但考选进入的难度也很大,皆是各省高等学堂之翘楚。
  帝国顶层分配士子主要有两个组织部门,一是吏部、二是大元帅府总政治处。
  但吏部是向内阁负责的,因而对官员的任命权主要还是集中在内阁与大元帅府政治处手里。
  在最初的十多年年里,大明对专业人才是极度缺乏的。
  无论是军队还是朝你现在所看的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请百度搜:进去后再搜:大明之崇祯大帝
上一页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
分享推广,薪火相传 杏吧VIP,尊荣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