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状元

天子

历史军事

桃花村。   正是春季,靡靡细雨纠缠不休。   村如其名,村前村后各家院落以及周边 ...

杏书首页 我的书架 A-AA+ 去发书评 收藏 书签 手机

             

第二二三三章 傲慢与偏见

寒门状元 by 天子

2019-5-18 20:28

  谢迁要去见的是何鉴。
  何鉴作为部堂之首,谢迁遇到什么事情通常都会去找何鉴商议,因为何鉴拥有话语权。
  不过等他到了吏部才知道,原来当天何鉴没到衙门来点卯。
  同为朝官,何鉴的应酬很多,吏部的事情到年底前已基本处理完,这会儿何鉴也在府上接待那些前来送礼的人。
  等谢迁乘坐轿子马不停蹄赶到何府门前,发现这里门庭若市,不由暗自皱眉因为来何鉴这里送礼的官员,有很多都没去过他府上,甚至有些比拜访他的官员的官阶更高。
  谢迁心道:“年前吏部考核未完成,给了吏部纳贿的机会,如果是换做刘瑾当权时,指不定要收受多少礼物。”
  等谢迁靠前后,很多人都不认识,以为也是前来送礼的,直到门客过来迎接,一些官员才知道这是位大人物。
  谢迁往内走的时候,留意那些来送礼之人带着的礼物,等他看过后才发现情况不对劲,这些人送的礼物多且贵重,那些绫罗绸缎一筐又一筐完全不避讳,更有甚者直接抬着钱箱前来。
  “这算怎么个说法?难道何世光想趁机敛财?”
  谢迁心里很恼火,想知道何鉴为何要收受贵重礼物。
  吏部考核一向都是朝中众所瞩目的事情,但因为朱厚照在当政之后基本不管朝事,使得吏部尚的位置被突显出来,以至于在收受贿赂的途径上,何鉴比谢迁机会还要大。
  到了何鉴房,何鉴不在,此时主人正在大厅那边见客。
  谢迁心里带着恼火,等了大约一炷香工夫,何鉴姗姗来迟,客气行礼:“于乔,未料你会前来你我多年老友,何至于如此客气?”
  谢迁皱眉:“你当我是来给你送礼的?”
  这问题把何鉴问得很尴尬,怔了一会儿才道:“于乔,你不会有什么朝事而来吧?”
  “先不跟你说这个,外面怎么事?”
  谢迁指了指房外如若集市的场面,“我进来的时候,看那些个访客送来的礼物都不轻,你应该知道规矩是什么吧?你不会想借着吏部考核,还有你位高权重,做出贪赃枉法的事情来?”
  何鉴摇头苦笑:“在于乔你心目中,我便是如此不堪之人?”
  谢迁道:“你何世光昔日自然不至如此,但谁知道如今一朝掌权后会是如何模样。”
  何鉴为之气结:“真该让你去我的库房看看,老朽已是一把老骨头没多少时日之人,在朝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你以为我要趁着临告老还乡前贪赃枉法一把?”
  “哼哼这不年中还是刘贼当权,来京师考核的官员基本都带着重礼而至,到京师后才知原来刘贼已下台,就连以前吏部官员也都悉数更迭,他们为了自己的考核能顺利通过,自然要送礼物来”
  “我让下人详细查验送来的礼物,但凡重礼,一律退!”
  听何鉴这么一说,谢迁自然就理解了。
  因为今年刘瑾下台太过突然,朝廷规矩发生变化很难为外官知晓,很多地方官员听说吏部考核非送重礼不能通过,只好变卖家产赶赴京城,结果抵京后遇到大雪封城以及吏部考核拖延,想当然地认为是因为他们没有送礼,所以吏部才给他们出难题。
  趁着过年这么好的光景,来给吏部天官家里送礼的人当然就多了,而且分外贵重。
  谢迁黑着脸道:“你敢相信下面的人没有贪赃枉法?还有,就算你自恃清廉,莫要忘了朝中那么多双眼睛盯着你,若今日的事情传出去,御史言官会不弹劾你?”
  何鉴苦笑:“不然若何?把人拒之门外?于乔你自己府上也有人送礼,好像你也不会如此不近人情吧?”
  这下谢迁不知该说什么好了。
  本来他就知道何鉴没有贪赃枉法的劣迹,二人认识很久,不认为老友会如此人品败坏,这时代的儒者很在意面子,虽然大明赃官不少,但收受贿赂私相授受毕竟是让读人颜面蒙羞之事,而大明又是对贪官污吏刑罚最重的朝代,自然不会相信何鉴会以身试法。
  何鉴道:“于乔你除夕之日也不得消停,莫不是又发生了什么让你头疼的事情?是否跟之厚有关?”
  被何鉴一语点破心中所想,谢迁面子有些挂不住,不过还是点头:“刚得到消息,之厚这小子一大清早兵部衙门,没过多久便找到王德华一起去豹房面圣。”
  “呵呵!”
  何鉴苦笑一下,道,“之厚可真有本事,想何时面圣都行朝中谁有他这般待遇?”
  何鉴的话刺激到了谢迁,他黑着脸道:“怎么,你羡慕他?说到底他只是兵部尚,级别远在你这个吏部天官之下,连你我如此身份都没法做到随时面圣,可见当今陛下登基后做了多少荒唐事。”
  何鉴脸色一变,拱手道:“于乔,小心隔墙有耳,有些话你还是应有所避讳才好,在下府上可是鱼龙混杂。”
  谢迁板着脸:“那你说该如何是好!之前不是让你去劝阻他?为何会出现今日这般状况?若陛下御批下来,让户部调拨粮食,那这个年怎么过?”
  何鉴想了下,没有任何解决之法,于是摇摇头:“于乔,有事坐下来慢慢商议,何必如此急切,让人摸不着头脑?”
  谢迁气鼓鼓坐下来,何鉴劝道:“之厚办事,不是完全没道理,德华去他府上拜会过,求到他名下了,西北也的确出现粮荒,以他的责任心,能放任不管?”
  “你又不是不知德华入京师为的是什么,你不赞同调拨粮食,不就是怕这批粮食挪用做军粮支撑来年作战么?但你能眼睁睁看着边军将士和地方百姓饿死吗?”
  谢迁黑着脸缄口不言,何鉴看得出来,他这是在赌气,于是又道:“之厚之前已对你再三忍让,虽然这孩子年岁不大,但朝中没人怀疑他的能力,你就不可以让着他一点?若论这些年朝中涌现出的人才,沈之厚怎么说也名列前茅,你说除了沈之厚外,谁有资格谈平定草原?”
  谢迁恼火道:“你跟我说这些作何?我是来跟你商议对策的,你想让我就这么接受?”
  何鉴笑了笑,道:“看看你,这才说上几句,又急了你既然觉得之厚面圣不妥,那你就去豹房阻拦,到老朽这里来作何?老朽可没资格面圣,到了地方也会被拒之门外,这点你于乔又不是不知,老朽最大的作用也就是规劝你了。”
  谢迁闻言更是上火,站起身连句话都没落下便要走,何鉴赶紧阻拦:“于乔你这是作何?”
  “你不想帮忙就算了,还老数落我的不是,凭何要留在这里听你瞎唠叨?”谢迁怒道。
  何鉴道:“那你也不能说走就走啊这会儿之厚怕是已进了豹房,德华对于粮食物资看得很重,二人对于来年战事应该达成了某种共识,否则之厚也不会如此尽心竭力帮德华的忙。”
  “哼!”
  谢迁闻言轻哼一声。
  何鉴摇头:“这也意味着,之厚和德华对于来年战事,应该站到了同一条战线上了,你想陛下赐见,他二人都主张要来年打一仗,一个是兵部尚,另外一个是三边总制,二人在朝中的地位可都不低!”
  谢迁一愣,随即打了个冷颤,问道:“那意思是说,无论我如何努力,都阻止不了?”
  何鉴叹道:“你莫要总质疑老朽站在哪边,老朽是帮理不帮亲,在来年西北用兵的问题上,你跟之厚间有多少沟通?”
  一句话就让谢迁无言以对。
  自从刘瑾倒台后,朝中少了敌手,作为文官魁首的谢迁就不再把旁人的意见当事,至于刘瑾当权时作为权宜之计定下的两年平草原国策在他这里失效,所以之后但凡跟沈溪提到这件事,都会以一种蛮横的态度喝令沈溪必须停止。
  沈溪跟他讲道理完全行不通,其余沟通方式也被谢迁堵上,造成的结果就是谢迁和沈溪无论是对待来年战事还是在朝中事务,近乎陌路人,双方没有任何沟通。
  何鉴自然清楚谢迁的倔强,再次劝告:“于乔,可不是我说你,之厚这孩子用兵是个鬼才,之前我听说,他虽然人不在西北,但他留在宣府的诸多工坊还在日以继夜开工铸造兵器,就连京师工部所属许多熔炉到现在也没停工,你可有去看过?”
  谢迁恼火地道:“我去看这些作何?”
  “那就是你的不是了。”
  何鉴直接批评,“之厚打仗,不是靠一股蛮劲,当年京师之战,他调兵遣将的能力有目共睹,区区数千之兵便解京师之困,何其快哉?这么多年过去,他的性格应该又有沉淀,更有机会打出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捷来。”
  “若是你跟他保持足够的沟通,让他把来年这场仗以适可而止的方式结束,既能对陛下交差,又能对大明军民交待,还不会劳民伤财,误国误民,岂非皆大欢喜?”
  谢迁听了何鉴的话,心里依然带有极大的抵触。
  他不想坐下来跟沈溪坐下来商量,在他看来出兵塞北非常不靠谱,根本不能接受,没有任何转圜余地。
  所以他宁可让三边和宣大之地军民饿肚子,也不让沈溪拿大明安危冒险,在谢迁看来,就是舍小保大。
  谢迁见与何鉴谈不到一起,拂袖而去,但在出了何府门后,心里多少有些纠结。
  “这何世光,分明站在沈之厚那小子一边,还有脸跟我说不站边?看来以后有什么事不能跟他商议了可不跟他商议的话,去跟谁说?”
  谢迁马上想到在这件事上,跟自己保持相同立场的杨一清。
  “应宁从西北来,体会到边事艰辛,这次我提出免战的指示后,他全都按照我吩咐行事,看来以后我可以多提拔他,以他的年岁也能担当大任了我迟早会退下来,以后朝中必须有人制衡沈之厚,指望何世光这样昏聩的老家伙不行,就应多栽培栽培应宁。”
  谢迁带着期许,往户部衙门而去。
  到了户部,杨一清果然在,毕竟沈溪才刚让陆完过来跟户部打招呼,杨一清感觉这件事可能会引发朝廷纷争,赶紧衙处置。
  得知谢迁到来后,杨一清赶紧请谢迁到户部西院的花厅,宾主分别坐下,谢迁往周围看了下,连个属官都没有。
  谢迁道:“应宁,为何老夫进来这一路上,基本没见到人?难道说今日过年,户部这边已提前开始休沐?”
  杨一清道:“谢中堂,在下京后执领户部,以昔日治军时一些举措要求下属,各司其责,因而看不到闲人在院中走动。”
  “哦。”
  谢迁听到杨一清的话,心里有些排斥。
  杨一清用军事化管理来打理他治下的衙门,本身没问题,但谢迁听了却很不爽,主要是这个时代文贵武贱,谢迁对于武夫本素来就不怎么看得起,至于什么军事化管理,在他看来就是瞎胡闹。
  当朝中出了个沈溪后,谢迁对于领军的大臣就有排斥,觉得这些人失去了文臣的本分,近墨者黑,沾染了武夫执拗和傲慢的脾性,目中无人。
  谢迁皱眉:“有些事未必需要那么苛刻,到底户部衙门不是军旅,京师内官员基本都是科举出身,哪里能适应军中那一套?哦对了,你之前派人跟老夫说,兵部那边派人来跟你打招呼,是陆侍郎亲自来知会的吗?”
  “正是。”
  杨一清道,“陆侍郎在户部衙门并未久留,将沈尚亲笔所公函奉上后便离去谢中堂请过目。”
  杨一清知道谢迁为何而来,没有丝毫避讳,直接把沈溪所写函从抽屉里拿出,恭敬地交给谢迁。
  谢迁拿在手上,展开来仔细阅读,越看眉头越紧皱,最后放下函道:“按照沈之厚的意思,户部不肯调拨钱粮到西北,他就要硬来?”
  杨一清被谢迁的话吓了一大跳,一来是谢迁声音很大,带着气愤难平,这跟平时他给人沉着冷静老谋深算的印象大相径庭,再者谢迁所问的话明显带有极大的偏见,好像不愿意跟人讲道理。
  因此,这个问题让杨一清一时不好答。
  杨一清道:“沈尚似乎并无此意,只是说明西北地方困窘,近日见过自三边归来的王军门,详细聊过后深感问题严重。沈尚说年后军中的确缺粮,如果朝廷不作为,很可能发生饥荒或者饿死人的状况,影响社稷稳定。”
  谢迁因为对一些事天生带着偏见,所以不会站在一种公正公正的立场看待问题,觉得杨一清也在帮沈溪说话,当即没好气地道:
  “应宁,你入朝为官有些年生了,遇到事情不该如此武断才对西北的境况你又不是亲眼所见,根本不知具体情况如何,难道旁人怎么说,你就怎么认为?被人欺瞒当如何?”
  杨一清没想到谢迁会如此说,心中苦笑不已,“我跟王德华怎么说也是多年老友,再者西北军粮调运京师这是刘瑾下的命令,天下人皆知,西北粮库已空,冬荒时吃什么?不管是从道义,还是从情理,哪里有值得怀疑之处?”
  杨一清打量谢迁,以他的政治头脑,自然明白,谢迁现在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有意针对沈溪及其推行的政策。
  他无法直接抨击当朝首辅,更不能拿出一种不屑的态度,只得好声好气劝道:“若是谢阁老觉得不合适,就算陛下做出决定,您还是可以提出申诉,在下愿意帮谢阁老上疏从兵部得到的反馈看,沈尚已经去面圣,连王军门也一起去了,谢阁老您看”
  谢迁发现自己无能为力。
  如今事事皆不顺心,没有人完全顺着他的意思行事。
  谢迁板着脸道:“也罢,老夫这年也不打算好好过了,不能放任沈之厚折腾本来可以平安无事的,现在却非要搞出这么多事情,简直不可理喻应宁,你可要跟老夫一起去豹房面圣?”
  “谢阁老,这怕是不那么合适吧?”
  杨一清可不想趟这趟浑水,道,“陛下未传召,我等贸然前去面圣的话,这可是犯忌讳的事情。”
  谢迁摇头道:“总归要有决心和勇气才行就算陛下不赐见,让陛下知道我等心意也是好的,莫要任由沈之厚进谗言,说老夫故意阻挠阻挠朝廷调拨粮食,刻薄西北将士我们要让陛下明白,实在是如今朝廷也有困难,难道地方上就不能相忍为国,自行解决?”
  杨一清听到谢迁的“歪理邪说”后一头雾水,不明白这位首辅大人为何对西北边事有如此大的偏见?
  谢迁好像处处都在为朝廷考虑,其实却是刚愎自用,好像旁人做的事情都是错的,容不得商议,哪怕年后西北饿死人,也不能动用京师因储存不当已经生蠹虫的陈粮。
  但没辙,杨一清知道谢迁在自己政治生涯中的重要性,现在他需要得到这位首辅的庇护,所以也只能任由谢迁差遣,一起去豹房面圣。
  天才本站地址:手机版阅读网址:
  榆溪河北岸的战事结束后的第二天,谢迁休息够了,再次见王琼,详细问询沈溪所部战后的情况,却被告知沈溪那边又断了消息。
  “什么?他还没回兵榆林卫城?大战既已结束,因何还要盘桓在草原上?他能追得上鞑靼人的骑兵?”
  谢迁很生气,在他看来,战事结束就该撤兵,穷寇莫追,他甚至想好好询问一下这一战中沈溪到底做了什么,不过在得知沈溪领兵追击,完全没有带兵回榆林卫城的打算,便难以压抑心中的怒火。
  王琼道:“从昨日到今天,卑职派出骑兵接应沈尚书所部,又得到战俘有三千余人,且收获的鞑靼头颅也有千余,如今了解到的情况,鞑靼中军可能连万数都未到,所以沈尚书才会如此着急追击,务求除恶务尽……鞑靼人已完全无法组织有效的防御,很可能达延汗部已分崩离析!”
  谢迁叹了口气道:“不想竟被之厚领兵打出如此众寡悬殊的胜仗来,难怪他不知收敛……可是鞑靼兵不过万,难道就没有战斗力了?若鞑靼反击,之厚反胜为败,那他苦心积虑赢得的胜仗不就白费了?”
  虽然谢迁对沈溪有所不满,但显然自己也知道,光在这里发牢骚一点儿用都没有,就算派人去告知沈溪,让其班师,也无济于事……沈溪求援的时候没有派兵救援,又凭何希望沈溪能按照他的指示回兵?
  “陛下那边,可有指示到来?”谢迁又问了一句。
  王琼微微摇头:“未曾有。战报已向张家口堡发出,从之前得到的情报看,延绥副总兵林恒统领的骑兵已距离榆林卫城不到三百里,即便如此他的人马也来不及跟上沈尚书所部追击的步伐。”
  谢迁道:“不能再给沈之厚调拨兵马,要是他手里再增加个两三万骑兵,还不知他会整出什么幺蛾子来……跟朝廷上奏功劳的事情,由德华你来做,他既然想一追到底,那出了事情,也要他自己来承担责任……德华,你只管做好眼前延绥防备工作便是。”
  王琼一边点头应允,一边在想:“难道我现在有别的选择?我倒是想出兵跟随沈之厚的脚步,这功劳可说是白得的,可条件也不允许啊……”
  “现在守在榆林卫城,意味着与天大的功劳擦肩而过,还要给人收拾残局,纯属出力不讨好,还要被您老吆五喝六。不过好在有一点,那便是您老对我的印象还不错,以后对我的仕途应该有所助益吧!”
  王琼不由看了谢迁一眼,他在这一战中没赚到军功,甚至还差点儿因为见死不救当了罪人……要是沈溪兵败身死,以皇帝对他的仇恨,他将无法再在朝中立足。
  现在他等于是在为沈溪善后,不过他也算是得到丰厚的回报,就是以谢迁为首的正统文官势力的支持。
  ……
  ……
  当林恒领兵回到榆林卫城时,沈溪追击鞑靼人、离开榆溪河已近四天时间。
  林恒紧赶慢赶,还是没赶上榆溪河一战,心中非常失望,尤其是在得知沈溪领兵取得一场辉煌大捷的情况下,对他来说就更难受了。
  林恒非常在意军功,由沈溪提拔到现在的位置后,他希望能凭靠军功再进一步,但奈何皇命征召,加之上官调遣,让他失去再立功勋的机会。
  林恒回来后,立即受到王琼接见。
  王琼是在总督府正堂会见的林恒,他详细把林恒驰援张家口堡的情况问了个明明白白,最后感慨地说道:“此番调兵失误,也是因为草原上情报传递不畅,再因朝中有宵小蒙蔽圣听所致……不过以宣府传回的情况看,百官正在串联参劾权宦,这两天应该就会有好消息传来。”
  林恒紧张地问道:“沈大人已出兵多日,是否需要延绥派兵驰援?”
  林恒来的时候,最关心的事情便是自己是否有机会赶上末班车,追随沈溪的脚步领兵深入草原。
  虽然沈溪在榆溪河取得的胜利已经可以说旷古烁今,但若是可以在之后再来个封狼居胥的壮举,那即便在后面的战事中取得的战果不尽如人意,依然足以超越榆溪河一战的功勋。
  在林恒看来,在那些史官眼里,对于具有象征意义的精神层面的胜利更加在意,至于一战下来杀敌多少,只是数字的堆砌罢了,不足为提。
  王琼道:“沈尚书出兵已有多日,且他并未从延绥镇征调人马,即便你跟过去,也来不及了,还不如留在城内驻防,谨防鞑靼残部袭扰边陲!”
  这种鬼话连王琼自己都不信,便在于他知道鞑靼人已是强弩之末,就算是最强大的达延汗部都歇火了,这种时候又怎么可能会有鞑靼人不知死活跑来袭击边陲?
  那跟自掘坟墓何异?
  林恒的脸上满是失望之色,为自己不能建功立业懊恼不已,王琼见状安慰道:“近来朝廷论功行赏的御旨就该下达,你安心休整,战后本官会记得给你上表奏功……这次战事中,你来来回回奔袭数千里,劳苦功高!”
  林恒听出王琼话里未尽之意。
  你没什么功劳,最多也就占着一点苦劳,回头给你表功,至于能得到多少战功全看皇帝或者兵部那些大佬的心情。
  林恒到底只是一名普通将领,在王琼这样的封疆大吏面前他不敢争什么,拱手道:“谢阁老还在这里吧?卑职可否求见?”
  “你去见谢阁老作何?”
  王琼皱眉道,“谢阁老这几日身体不适,亟需休养,你就不要去打扰了……伯之,你在领兵上很有天分,但你也要安下心来,好好揣摩下学问,不然的话你会把自己的前途给耽搁了!”
  或许是王琼感觉到林恒有钻营关系的倾向,以他对林恒的欣赏,不由拿出长辈的口吻加以斥责。
  林恒自然心有不甘,但跟之前一样,官大一级压死人,何况王琼大他还不是一级而是很多级,只能忍住心中那口气,恭敬行礼然后告退。
  ……
  ……
  送走林恒后,王琼没多想关于林恒求见谢迁的事情。
  对于王琼来说,他自己才有资格跟谢迁对接,至于三边军中将领要见谢迁,除了去谢迁跟前献殷勤表现自己的能力,做一些与身份不相符的事情,就再也没有其他事情可做了。
  随即王琼接见另外一名副总兵侯勋。
  此时王琼反倒觉得,侯勋这种没多少想法,遵命行事,在军中兢兢业业的将领,更应该得到提拔。
  说到底,王琼虽然欣赏林恒的才能,但对于这个年轻人平时表现出来的书生意气文质彬彬并不是很满意,王琼仍旧觉得将领只需要听从命令即可,像林恒这样善于主动思考和自行做主的人并不欢迎。
  “……大人,还是没有沈大人的消息,不过以卑职估量,沈大人所部深入草原应该超过五百里了!”
  “五百里?这才几天时间?且沈尚书统领的可是步兵,有可能这么快吗!”王琼显得难以置信。
  侯勋道:“前线斥候已深入草原四百里,但还是没有传回沈大人所部的具体消息……因为沈大人从鞑靼营地内缴获大批战马,如今基本做到一人两马甚至三马,辎重也有专门的牲口拉拽,以至于进兵速度非常快,接下来很可能会渡过黄河!”
  王琼皱眉:“沈尚书有必要如此拼命吗?此前他已连续辛苦近两个月,这一战好容易以胜利告终,有何道理不来榆林卫城休整,非要继续不眠不休折腾自己和麾下部队?”
  王琼对沈溪的意图不是很了解,一如之前他根本不了解沈溪是如何做出孤军深入草原又敢在榆溪河北岸跟鞑靼人决一死战是同一个道理。
  当然,连王琼这个素来以睿智著称的大人物都不明白的事情,侯勋自然更不能作答了。
  半晌后,王琼道:“伯之回来了,但现在后续大队人马尚未归来,总兵官之位照旧空缺,你二人中还是以你为主,主持军务,不过真遇到事情你记得多跟伯之商量一下!”
  在林恒领兵驰援张家口堡前,延绥镇两个副总兵中,林恒的地位要高于侯勋,不在于二人资历如何,而是林恒统领的是骑兵,属于战功赫赫的年轻一辈翘楚,且是沈溪这个兵部尚书、前三边总督提拔和赏识,前途不可限量。
  不过此时,王琼宁可让没有主见的侯勋继续行总兵官事,而让有独立思维的林恒处于有职无权的状态。
  侯勋显得很为难:“大人,这……这样不太好吧?论能力,卑职跟林副总兵相比,还是颇有不如的!”
  侯勋说这话还算客气,因为他以前跟林恒相处时,发现不如林恒之处不是一点半点,他也理解为何朝廷总提拔林恒,而对他这样资历更为深厚的武将熟视无睹,便在于他属于那种有勇无谋只会听命办事的存在,而林恒却骁勇善战,能够独领一军。
  王琼板起脸来,冷声道:“你这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难道你觉得自己技不如人?”
  侯勋低下头,好似是在认错,但其实是变相承认。
  王琼长吁口气,竭力压制对侯勋的不满,出言安慰:“吴总兵回来前,谁领衔管理延绥镇,轮不到你们自己选,既然之前由你暂代总兵官职务,难道要临时换帅不成?伯之风尘仆仆,连续赶路数千里,让他好好休息几日,缓过气来再说吧!”
  ……
  ……
  捷报传到京师前,京城内仍旧一副太平景象。
  即便有人知道沈溪被困榆溪河北岸的消息,也只是在小范围内传播,没人大肆宣扬,因为沈溪之前的光芒太过耀眼,三元及第不说,又是当今帝师,自领军以来还战无不胜,在民间拥有文曲星和武曲星转世的传言,朝廷对此其实并不那么支持,没有人愿意沈溪这样的另类留在朝中。
  不过这并不影响朝官参劾张苑。
  甚至连张鹤龄和张延龄两兄弟也在参劾张苑的奏疏上联名,五军都督府这边的发起者是张懋,而张懋在京城跟内阁两位阁臣以及各部尚书、侍郎商议并做出决定,甚至还因此跟朝中一些大臣私下会过面。
  张氏兄弟得知参劾张苑的奏疏送到张家口堡后,都抱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态,倒不是说他们在张苑外有更好的人选帮忙做事,只是因为张苑在登上司礼监掌印之位后便失去控制,不再事事听命而为,让兄弟二人很不满。
  “这次看那阉人死不死!”
  张延龄非常解气,好像这件事已经有了定论。
  张鹤龄一抬手:“现在还不能说一定可以把张苑拉下马来,陛下对身边人有很高的容忍度,这点你应该很清楚。”
  兄长的话让张延龄不由沉思起来,细细一琢磨还真是这么回事。
  朱厚照对亲信非常宠溺,不但体现在对近侍太监,还体现在对他兄弟二人上,就算之前两人做出很多于朝廷典制不容的事情,但现在依然逍遥快活。
  至于之前的惩罚,不过是不痛不痒,至少现在他二人已官复原职,权势甚至比之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
  张延龄问道:“大哥,你说接下来谁执掌司礼监,对你我兄弟最有利?高凤?还是旁人?找个年轻点儿的,或许容易驾驭。”
  “都一样。”张鹤龄板着脸道,“我们的目的,不是掌控司礼监,那不是你我应该想的事情,不管是谁,多多少少都会给我们兄弟一点薄面……我们不要去理会朝中大小事务,那跟我们没多大关系。”
  张延龄皱眉:“大哥的话着实让人费解,咱以前不就吃了不能控制朝局的亏?既然能当权臣,为何不努力一把?作何把权力拱手让人?”
  张鹤龄怒道:“记得你的身份!你不过只是外戚而已,说句难听的,朝廷上下都在盯着我们,否则之前也不会芝麻大点儿的事情便闹得满城皆知……你以为我们兄弟现在的名声很好吗?若是我们再干涉朝政,怕是连现在的权力都保不住,此番能一次解决沈之厚和张苑两大势力,对我们来说已属万幸!”
  听了兄长的话,张延龄虽然没反驳,但显然内心不愿接受。
  张鹤龄又道:“回去好好反省一下,无论谁当司礼监掌印,又或者谁进了司礼监,都轮不到你插手,别忘了自己的身份!”
  “哦,那大哥好好休息吧!”张延龄嘴上应了,心里却很不舒服,气呼呼起身离开。
  ……
  ……
  张延龄回到建昌侯府后,越想越不甘心,面对朝廷核心权力层洗牌,自己却插不上手,太让人纠结了。
  “沈之厚这次玩火自焚,死了最好,张苑不识好歹,倒台也是活该,但若是不安排一个受我控制的司礼监掌印,接下来很可能是姓谢的老匹夫等人掌权,我跟大哥还是没好日子过。”
  张延龄短时间内便有了全盘计划。
  作为国舅,张延龄可以自由进出皇宫,以前在弘治朝兄弟二人便在宫内广泛培植势力,张苑因此脱颖而出。如此一来,更多的太监前来巴结,想通过他的关系得到晋升的途径,毕竟他背后有张太后这个大靠山,那些太监希望以此得到权势。
  张延龄在之前巴结他的人中挑选了一下……既要有地位,且得到朱厚照信任,还要在有可能接替张苑司礼监掌印人选的名单中,如此筛来选去,好像只有高凤和李兴二人合适。
  “范亨和徐智那些先皇时的老家伙,现在都已失势,不能指望,至于那些年轻的就更不用说了。唯有一个戴义历经三朝还能长盛不衰,也是不容易,至于徐荣……啧啧,一个个除了会内斗好像没什么本事……若是让高凤来出任司礼监掌印倒是不错,他毕竟是姐姐的人,怎么都得给我们兄弟面子,不过我那大外甥也一定清楚这点,怕是对高凤不会太过信任,而李兴嘛……”
  张延龄不是傻子,他在分析如今朱厚照身边得势的太监有哪些后,便觉得李兴最有可能被朱厚照提拔重用。
  倒不是说李兴无可替代,只是因为这家伙会来事,之前跟张苑、小拧子、张永等得势太监都联系紧密,左右逢源,人脉广泛……当然这也跟李兴参与皇陵兴建,手头拥有大量宫外的资源,关键时候能送出银子有关。
  因为李兴给张延龄送过厚礼,甚至还亲自登门拜访过,使得张延龄对此人的印象颇佳,对张延龄来说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拉拢的标准很简单,那就是谁肯给他送银子,且数目越大越好。
  “就他了!”
  张延龄心里做出了定夺,“不过怎么才能把此人推上去?靠给陛下身边的人送礼?花妃那女人没跟着一起去宣府,最好能贿赂丽妃,这女人不简单啊,不声不响就在陛下身边扎下根来,陛下连御驾亲征都带她在身边,简直是异数……可惜了,这么厉害的女人居然不是出自我府上。”
  “还有钱宁那狗东西,虽然平时看起来不怎样,但关键时候或许就会坏事,得提前跟他打声招呼……他难道还敢对我不敬不成?还有小拧子那小家伙,居然不声不响成长到这般地步,陛下身边太监中,就他最得宠吧?他本来就在司礼监中,怕是这次有机会更进一步……不过不能让他得势,这小家伙鬼心眼儿多得很!”
  论对朱厚照身边这群太监的了解,朝中可说无出张氏兄弟其右者。问题就在于兄弟二人是皇室中人,进出皇宫惯了,平时见到太监的机会很多,跟这些人接触久了,自然就知道这些人的德性如何。
  “还是要跟姐姐打声招呼,但不能让姐姐直接把话挑明,而是给那些老太监施压,让他们保举李兴。还有就是我得跟李兴打声招呼,让他知道是我在背后帮他运作,不然他可不知道该承谁的恩情!”
  ……
  ……
  为了能掌握核心权力,张延龄煞费苦心,但他筹谋的这一切都建立在沈溪榆溪河兵败身亡的基础上,最大的问题在于他无法防备沈溪回来后对他的打压,还有就是他对朱厚照身边势力消长不太清楚。
  若沈溪得胜,就有个张延龄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那便是张永和马永成两位监军太监的地位。
  以前张永和马永成在皇宫中的地位就很高,且身上背负的军功也多,在宫里属于首屈一指的大太监,跟之前已赋闲的谷大用等人资历差不多,若这次张永和马永成跟着沈溪打了胜仗,朱厚照在安排司礼监掌印人选时,不得不将二人列入候选名单中,显然他们比李兴有更有优势。
  就在张延龄做好一切准备,甚至让人把信带到宫里,准备利用一下张太后的影响力时,一个“噩耗”于此时传到京城。
  沈溪在延绥镇北部的榆溪河边取得一场歼敌五万的大捷!
  张延龄从手下口中得知这消息时,差点儿一屁股坐到地上,随后怒视前来传话的黄玉:“你再说一遍,姓沈那小子怎么了?没死还立下大功?”
  黄玉哭丧着脸道:“是啊,侯爷,此乃从兵部传回的消息,小的在兵部有些人脉,获悉最新战报内容后第一时间来通知您!”
  张延龄破口大骂:“狗屁!这种事应该先传到五军都督府才是,为何本侯会不知道?”
  张延龄还在发火,脑子里突然记起一件事,这段时间他为了赚钱还有吃喝玩乐的事情,已经多日未去五军都督府应卯,问题便在于当前根本就没什么紧急军情,鞑靼人已确定在延绥镇以北的地方,那里距离京城几千里,有内外两道长城阻隔,再者他兄长张鹤龄和张懋等人在五军都督府坐镇,无需他做什么,于是就只顾财色上的事。
  他正不知是否该派人去求证时,马上有家奴进来通禀,说是张鹤龄来了。
  这次张延龄亲自迎接出门口,见到弟弟后,张鹤龄劈头盖脸地道:“这下好了,沈之厚怕是要一飞冲天!”
  张延龄急声问道:“不会吧,大哥?姓沈的已被逼上绝路,就这样他还能死里逃生?这也太扯了吧?”
  张鹤龄似乎不想跟兄弟在大门口议论这种事,一抬手,意思是到里面说话,等进了院子,张鹤龄才道:
  “为兄也不想听到这小子的好消息,沈之厚本来就受陛下重用,好在他一直被文官集团打压,连陛下身边宦官也跟他有嫌隙……唉!现在知道他得胜,为兄心里五味具杂,以后再想对付他,就不那么容易了。
  “大哥,咱们这是养虎为患啊!沈之厚这一得胜,咱们以后还有好日子过么?”张延龄丝毫没为大明取得一场对外夷的决定性胜利而高兴,反而满心忧虑。
  问题就在于明军取得的这场胜利对外戚张氏家族不会有什么影响,反而要是明军落败会葬送掉沈溪这个心腹大患的性命,同时让朱厚照对外戚势力更加信任。
  张鹤龄恼火地道:“等更多消息传来,走一步看一步吧!”
上一页

热门书评

返回顶部
分享推广,薪火相传 杏吧VIP,尊荣体验